为确保公司环境安全,杜绝环境污染事件,减轻环境危害,公司组织相关人员修订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案现已修订完成,并通过了专家审查,现予以发布。望公司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全体员工及相关方认真执行。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预 案 编 号: HAHG-01
预案版本号: 2018-01版
预案发布日期:2018年10月 日
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 编制
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人员责任表
| 姓 名
| 职称/职务
| 签 字
|
编 制
| 陈名友
| 生产副厂长
|
|
黄伟
| 设备安全副厂长
|
|
王萍
| 厂部主任
|
|
审 核
| 邓大华
| 厂长
|
|
批 准
| 王定超
| 董事长
|
|
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2018]18号
关于发布《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部门:
为确保公司环境安全,杜绝环境污染事件,减轻环境危害,公司组织相关人员修订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案现已修订完成,并通过了专家审查,现予以发布。望公司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全体员工及相关方认真执行。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特此通知
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
2018年10月25日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快速、科学地进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高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防止突发环境事件对公共环境(大气、水体、土壤等)造成污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企业和周边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
1.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令第六十九号,2007年11月1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国家主席令第九号,2015年1月1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三十一号,2016年1月1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主席令第八十七号,国家主席令第七十号修订,2017年6月27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修正)(国家主席令第十三号,2014年12月1日); (6)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 101号); (7)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 119号); (8)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 (10)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 (11)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 (12) 《重庆市环境保护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暂行办法》; (13)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办[2010]年10号); (14) 《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2〕9号); (15)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编制和完善各类环境应急预案的通知》(渝环发[2010]78号); (16) 《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公告〔2017〕11号); 1.2.2有关文件、资料 1)《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重庆浩源弘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8年9月); 2)其他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1.3适用范围
本预案仅适用于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1.4应急预案体系
本预案为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与重庆市大足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宝兴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相衔接。当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介入或主导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时,指挥权移交,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预案体系见图1-1。
图1-1 应急预案体系1.5 工作原则
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公司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企业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2.企业基本信息
2.1企业基本情况
2.1.1 企业简介 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兴镇,原名重庆市大足县恒安化工有限公司,1996年更名为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酚醛类树脂的生产和经营。公司主要产品为2402树脂和Q743(喹啉酸),2402树脂生产规模为1000t/a,Q743(喹啉酸)生产规模为100t/a。 公司基本情况见表2-1。 表2-1 公司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
| 项目
| 内容
|
1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恒安化工有限公司
|
2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91500225203847500J
|
3
| 法定代表人
| 王定超
|
4
| 公司地址
| 重庆市大足区宝兴镇
|
5
| 地理坐标
| 北纬N29°37′21.6″ 东经E105°41′38″
|
6
| 建设时间
| 1993年
|
7
| 行业类别
| 2651(初级形态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
|
8
| 职工人数
| 43人
|
9
| 厂区面积
| 6000平方米
|
10
| 企业产品及生产规模
| 2402树脂1000t/a,Q743(喹啉酸)100t/a
|
11
| 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
| 甲醛、盐酸、硫酸、间氯苯胺、乙醇、三氯甲烷、甲醇、柴油、丙酮、液氨、离心精制洗涤废水、柴油洗涤废水
|
2.2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
1)大气环境通道 公司位于宝兴镇,周边为宝兴镇居民,5km范围内有零散居民、宝兴镇街区、宝兴中学等敏感点,无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等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点。公司周边主要环境空气敏感点和保护目标位置见表2-2。 表2-2 主要环境空气敏感点和保护目标序号
| 环境敏感点
| 方位
| 与厂界的 最近距离 (m)
| 规 模
| 保护目标
|
1
| 宝兴中学
| 西南
| 30
| 约800人以上
| GB3095-2012 二类区域要求
|
2
| 宝兴镇卫生院
| 170
| 南
| 约30人
|
3
| 宝兴镇街区
| 60
| 西南、南
| 约3000户
|
4
| 居民安置房
| 25
| 东南
| 约150户
|
5
| 零散居民1#
| 65
| 东
| 约4户
|
6
| 宝兴镇政府
| 50
| 西南
| 约40人
|
7
| 零散居民2#
| 190
| 北
| 约6户
|
8
| 宝兴镇中心小学
| 260
| 西南
| 共有师生约900人
|
9
| 宝兴镇中心幼儿园
| 300
| 西南
| 约200人
|
2)水环境通道 公司生产污水、生活废水由污水管网收集后,进入公司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宝兴河。地表水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见表2-3。 表2-3 地表水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序号
| 环境敏感目标名称
| 与公司位置关系
| 备注
|
方位
| 与厂界距离(m)
|
1
| 宝兴河
| 东、东南
| 紧邻
| 水域属Ⅲ类水域
|
公司周边环境保护目标见附图。 3环境风险源情况和环境影响
3.1环境污染风险源情况
3.1.1环境风险单元或环境风险物质分析 根据公司产品、原辅材料和“三废”产生情况,结合《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中附表所列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清单,识别出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事故后可能对环境产生风险的物质,主要环境风险物质及其特性见表3-1。 表3-1环境风险物质及其特性表序号
| 风险物质
| CAS号
| 危险特性
| 风险物质 类别
|
1
| 甲醛
| 50-00-0
|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2
| 盐酸
| 7647-01-0
|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3
| 硫酸
| 7664-93-9
|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4
| 间氯苯胺
| 108-42-9
|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5
| 乙醇
| 64-17-5
| 易燃液体,类别2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6
| 三氯甲烷
| 67-66-3
|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致癌性,类别2 生殖毒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7
| 甲醇
| 67-56-1
| 易燃液体,类别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8
| 柴油
| 68334-30-5
| 易燃液体,类别3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9
| 丙酮
| 67-64-1
| 易燃液体,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麻醉效应)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10
| 液氨
| 7664-41-7
| 易燃气体,类别2 加压气体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 涉气、涉水 风险物质
|
11
| 离心精制 洗涤废水
| /
| CODCr 浓度≥10000mg/L 的有机废液
| 涉水 风险物质
|
12
| 柴油洗涤废水
| /
| CODCr 浓度≥10000mg/L 的有机废液
| 涉水 风险物质
|
3.1.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情况 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公司未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3.1.3 环境风险单元及风险防范措施 公司主要环境风险单元及风险防范情况见表3-2。
表3-2 主要环境风险单元及风险防范情况序号
| 风险单元
| 风险物质
| 事故类型
| 主要环境风险防范设施
|
1
| 原料储罐区
| 甲醛、盐酸、硫酸
| 泄漏
| 罐区设置有围堰,围堰内导流沟和集水井;厂区内设置有700m3的事故池;配置有灭火器、消防沙等应急物资。
|
2
| 液体库房
| 间氯苯胺、乙醇、 三氯甲烷、甲醇、 柴油、丙酮
| 泄漏、 火灾
| 独立房间存放,设置有导流沟;厂区内设置有700m3的事故池;配置有灭火器、消防沙等应急物资。
|
3
| 冷冻站
| 液氨
| 泄漏
| 设置有围堰,水喷淋装置;厂区内设置有700m3的事故池;配置有灭火器、消防沙等应急物资。
|
4
| 2402树脂 生产线
| 甲醛、盐酸、离心精制洗涤废水
| 泄漏
| 设置有导流沟;厂区内设置有700m3的事故池;配置有灭火器、消防沙等应急物资。
|
5
| 喹啉酸 生产线
| 间氯苯胺、柴油、盐酸、柴油洗涤废水
| 泄漏、 火灾
| 设置有导流沟;厂区内设置有700m3的事故池;配置有灭火器、消防沙等应急物资。
|
3.2风险事故及其环境影响
3.2.1突发环境事件情景 通过对风险物质、工艺、安全管理及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见表3-3。 表3-3 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序号
| 风险单元
| 事故情景
| 可能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
|
1
| 原料储罐区
| 罐体、管道老化破损、阀门、法兰连接不紧密或人为操作失误、安全事故等原因导致风险物质发生泄漏。遇明火或高热引起燃烧爆炸。
| 极端状况下,泄漏物或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事故废水,可能通过厂区道路、雨水管网等流出厂界进入外环境,造成水、土壤环境污染。泄漏物挥发、火灾事故燃烧产生的浓烟等造成大气污染。
|
2
| 液体库房
| 储存、搬运、吊装或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致使包装破损,造成风险物质发生泄漏。
| 极端状况下,泄漏物或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事故废水,可能通过厂区道路、雨水管网等流出厂界进入外环境造成水、土壤环境污染。
|
3
| 冷冻站
| 罐体、管道老化破损、阀门、法兰连接不紧密或人为操作失误、安全事故等原因导致风险物质发生泄漏。遇明火或高热引起燃烧爆炸。
| 极端状况下,泄漏物或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事故废水,可能通过厂区道路、雨水管网等流出厂界进入外环境,造成水、土壤环境污染。泄漏物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
|
4
| 2402树脂 生产线
| 生产装置、储罐、管道等老化破损、阀门、法兰连接不紧密或人为操作失误、安全事故等原因导致风险物质发生泄漏。
| 极端状况下,泄漏物或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事故废水,可能通过厂区道路、雨水管网等流出厂界进入外环境造成水、土壤环境污染。
|
5
| 喹啉酸 生产线
| 生产装置、储罐、管道等老化破损、阀门、法兰连接不紧密或人为操作失误、安全事故等原因导致风险物质发生泄漏。
| 极端状况下,泄漏物或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事故废水,可能通过厂区道路、雨水管网等流出厂界进入外环境造成水、土壤环境污染。
|
3.2.2环境风险评估结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应规范导则,对恒安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严格审查并对其现场进行了认真的踏勘;采用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对该公司的环境风险现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完善计划。形成如下评价结论: (1)公司存在的环境风险物质主要是甲醛、盐酸、硫酸、间氯苯胺、乙醇、三氯甲烷、甲醇、柴油、丙酮、液氨、离心精制洗涤废水和柴油洗涤废水。 (2)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对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涉及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分析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调查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确定该公司的环境风险等级为“重大[重大—大气(Q2-M2-E1)+重大—水(Q2-M2-E1)]”。
4组织机构与职责
4.1常态下应急管理机构及职责
4.1.1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日常情况下,公司设有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董事长担任组长,厂长担任副组长,各个部门负责人组成成员。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设在办公室,主要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以及组织对预案进行修改和维护等。 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设置情况见图4-1。
图4-1应急管理领导小组
4.1.2组织机构职责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审核公司应急管理工作方案,批准发布应急预案;开展各类突发性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工作;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测、跟踪和预警工作,协调有关方面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及时掌握并向公司报告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传达公司重要批示和指示,协助处置紧急重大事务;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根据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负责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教育工作;经常检查和纠正生产中存在的突发性事故隐患,监督、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等;事故状态下,成立现场处置组织机构。组长:负责公司应急预案的批准、发布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等工作;负责公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负责“人、财、物”的组织与保障工作;事故状态下,负责成立应急指挥部。副组长:负责公司应急预案的审核;协助组长负责实施分管范围内应急管理、应急处理和相关事件预防、准备工作的组织、协调。应急办公室:制订应急管理工作方案及相关管理制度,负责应急考核等工作;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培训、演练及演练后总结评估等工作;负责应急资源建库建档及管理等工作;负责应急信息上传下达和通信联络保障工作;制定应急物质和装备采购计划;检查、督促各部门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4.2事故状态下现场处置组织机构及职责
4.2.1现场处置组织机构 事故状态下,应急领导小组自动转化成为应急指挥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转化成总指挥,副组长转化成副总指挥,应急指挥部下设三个应急处置组:现场处置组、应急协调组、综合保障组,负责组织实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当应急总指挥丧失指挥职能时,由副总指挥自动接替。 现场处置组织机构见图4-2。
图4-2 应急处置机构图
4.2.2组织机构职责
4.2.2.1应急指挥部职责
1)应急指挥部
(1)发生重大事故时,组织、调动、指挥各应急救援小组实施救援行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
(2)判断事故危害后果及可能发展趋势,根据事故类别、状态及危害程度研究应急行动方案,做出相应的应急决定;
(3)负责向上级管理部门及向外通报事故情况,向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外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4)组织开展善后工作,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2)总指挥职责
(1)负责组织实施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指挥全公司的事故应急行动的运作协调,应急策略,随时掌握事故发展变化状况,决定应急处置方案;
(3)向管理部门报告事故的一系列情况,以及请求外部应急机构支援;
(4)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3)副总指挥职责
(1)协助总指挥组织和指挥应急救援行动;
(2)向总指挥提出应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的对策、建议和行动;
(3)总指挥因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不能出现在指挥现场时,全权代理总指挥执行职责。
(4)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救援所需的其它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
4)指挥部成员职责
服从统一调动,在职责范围内全力配合公司应急抢险工作,担负起相应的事故应急抢险责任。
4.2.2.2应急队伍职责
1)现场处置组
组长:生产副厂长
成员:维修人员、车间班组长等人员
职责:负责对事故进行现场处置;抢救遇险人员、抢修被事故破坏的设备;封堵、关闭泄漏源、隔离其他危险源、安全转移各类危险有害的污染物;扑灭已经发生的火灾,及时撤走易燃物品,控制灾害的进一步发展;对泄漏物、事故废水进行拦截、围堵、疏导,确保泄漏物料和事故废水进入废水处理站或事故池,不外流。
2)应急协调组
组长:厂部主任
成员:工会、员工等
职责:负责事故状态时与外界救援单位的通讯联络,负责引导救援力量入场和工厂外围的警戒;负责与外界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络;负责组织开展事故调查及整改;负责向相关部门上报事故调查报告;对抢险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做要求,提供环境因子的相关监测,协助、配合专业环境监测工作;协调现场救援物资的搬运、转移及后勤生活保障工作;熟悉疏散逃生路线,负责组织公司员工和访客按安全路线及时撤离到指定的集合地点。
3)综合保障组
组长:设备安全副厂长
成员:库房管理负责人、检测组组长、废水处理站负责人等
负责调集应急救援物资并组织发放;负责抢险抢修物资的供应、运输,保障必须品的供给,建立快速的供货渠道。负责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维护稳定。
5 预防和预警
5.1 预防
为了及时掌握环境风险源的情况,对突发环境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降低或避免事故造成的危害,建立健全风险源预防体系。
预防措施包括:
1)建立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制度,明确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岗位的责任人或责任机构,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建立环境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加强对环境风险单元等重点区域的日常巡检巡查,及时排除各种环境隐患;
3)完善环保应急物资及装备,保证环保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4)现场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加强设备的检查维护,管理人员应按时对生产现场进行巡查,及时发现事故苗头。
5)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风险的意识,掌握必要的预防知识;
6)加强汛期检查和防雷管理,自然灾害的发生受降雨的影响大,每年汛期(5-9月)当降雨时间较长并伴随多次连续大暴雨期间,应做到汛前检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
5.2预警
预警即是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和灾难,并预先对其进行准备和预防。事先预防胜过事后补救,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
5.2.1预警分级和预警方式
根据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发生的部位、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对应风险源分级内容,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3级:1级预警(社会联动级)、2级预警(公司级)、3级预警(车间级)。
通过座机电话、手机、对讲机等方式向公司各部门发布和传递预警信息。
5.2.2预警条件
当出现下列状况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及时组织风险评估,根据预测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启动预警:
1)通过现有监测、报警设施发出的监测、报警信号或数据分析,出现事故征兆,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2)已发生的事故,通过初期的应急处置判断,有进一步扩大可能;
3)已经查明的重大险情,一旦引发事故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财产损失;
4)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并可能导致次生环保事故的;
5)收到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
6)相关联的地区或单位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可能对本环境或安全等产生影响。
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根据以上预警条件进行预判,根据预判结果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当预判突发事件影响不超过事故装置范围时,发出3级预警;当预判突发事件影响超出事故装置范围不超出公司范围时,发出2级预警;预判突发事件影响可能超出公司范围时,发出1级预警。
5.2.3预警行动
进入预警状态后,根据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及时上报给区内相关部门,同时公司应当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座机电话、手机、对讲机等方式及时向各岗位发布和传递预警信息;
(2)指令各相关岗位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3)连续跟踪事态发展,一旦达到事故标准时,启动应急响应;
(4)各岗位要按应急预案规定及时研究确定解决方案,通知本岗位人员采取防范措施,或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5.3信息报告与通报
(1) 内部报告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工作人员或事故最早发现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并拨打公司应急值班电话,向应急值班人员报告事故情况,应急值班人员立即报告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上报应急领导小组组长。
公司24小时值班电话:
(2)信息上报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经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发生泄漏事故超出厂界或重大及以上环境事件时,应立即上报大足区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并立即下令给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3)事件报告内容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由发现人立即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有事件调查组成员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由事件调查组成员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伤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电话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过程、进展情况,应急处理情况、事故控制状态、事故发展趋势等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6应急响应
6.1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事故危害程度、需要投入的应急救援力量、影响范围等,把应急响应分为三级:三级响应(车间级)、二级响应(公司级)一级响应(社会级)。 1)三级响应(车间级):车间内部可以完全控制,一般不需要公司其他部门援助,可完全依靠车间自身应急能力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 2)二级响应(公司级):公司内部可以完全控制,一般不需要外部援助,不需要额外撤离其他人员。事件限制在小区域范围内,不会立即对公司外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完全依靠公司自身应急能力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 3)一级响应(社会级):范围大,难以控制与处置,对公司外部人群与环境构成极端威胁,可能需要大范围撤离;或需要外部力量、资源进行支援的突发环境事件。6.2应急响应程序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接到预警时事件未发生,可以通过发布预警采取预警行动予以应对,根据事态发展调整或解除预警;二是接到报警时事件已经发生,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急响应流程见图6-1。
图6-1应急响应程序
6.2.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 接到报警后,按照工作程序,对警情作出判断,初步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当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和影响局限于车间范围,启动三级响应;当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和影响局限于公司范围,启动二级响应;当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和影响超出公司范围,启动一级响应。 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最低级别,响应关闭。 6.2.2应急启动 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通知相关人员到位、开通信息与通讯网络、通知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包括应急队伍和物资、装备等)、成立应急指挥部等。 6.2.3先期处置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事故发生部门或车间应当立即采取有效的先期处置措施来防止污染物的扩散,如切断污染源,启动截流措施等。 6.2.4响应行动 有关应急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当事态超过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向应急指挥部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1)应第一时间采取切断和控制污染源的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2)进入事故现场人员必须做好个体防护,严格按有关规定安全着装,确保自身安全和应急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3)事故现场的生产、操作人员应在专业人员来临前,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危险区,并按应急预案做好工艺处理,尽力防止事故扩大,然后可在指挥部的指导下安全撤离事故现场。 4)应急指挥部有关专业人员应划分出事故现场危险区、边缘区,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现场指挥部负责及时通知。 5)由总指挥判断能否控制事故的继续发展,若不能则及时请求外界支援。 6)事故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内难以控制,甚至还有加剧、扩大的可能,现场应急指挥部应决定、组织人员紧急疏散或转移。6.3应急处置
原料罐区 1)甲醛储罐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1。 表6-1 甲醛储罐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原料罐区
|
风险物质
| 甲醛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储罐区甲醛溶液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设备老化腐蚀严重,维护保养不到位,致使储罐的输出管道法兰连接处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皮肤致敏物,类别1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
排险措施
| 1) 切断火源。 2)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3) 迅速查明泄漏点位,使用堵漏器材对漏点进行临时封堵。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4) 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5)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排入污水处理站处理。 6) 大量泄漏,利用罐区围堰进行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
|
污染处置
|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2)盐酸储罐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2。 表6-2 盐酸储罐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原料罐区
|
风险物质
| 盐酸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储罐区盐酸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设备老化腐蚀严重,维护保养不到位,致使储罐的输出管道法兰连接处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呼吸道刺激)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2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
排险措施
| 1)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2)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3)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4) 小量泄漏时,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排入污水处理站处理。 5) 大量泄漏,利用罐区围堰进行收容。
|
污染处置
|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3)硫酸储罐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3。 表6-3 硫酸储罐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原料罐区
|
风险物质
| 硫酸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储罐区盐酸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设备老化腐蚀严重,维护保养不到位,致使储罐的输出管道法兰连接处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
排险措施
| 1)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2)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3)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4) 小量泄漏时,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排入污水处理站处理。 5) 大量泄漏,利用罐区围堰进行收容。
|
污染处置
|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6.3.2液体库房 1)桶装间氯苯胺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4。 表6-4 桶装间氯苯胺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液体库房
|
风险物质
| 间氯苯胺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液体库房桶装物料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搬运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致使化学品包装桶从高处坠落造成破损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
排险措施
| 1)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2) 立即倒桶或用空桶收集泄漏物。 3)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4) 地面上的泄漏物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集于容器中。
|
污染处置
|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2)桶装乙醇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5。 表6-5 桶装乙醇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液体库房
|
风险物质
| 乙醇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液体库房桶装物料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搬运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致使化学品包装桶从高处坠落造成破损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易燃液体,类别2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
排险措施
| 1) 迅速切断火源、泄漏源。 2)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服。 3) 立即倒桶或用空桶收集泄漏物。 4) 地面上的泄漏物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集于容器中。
|
污染处置
|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3)桶装三氯甲烷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6。 表6-6 桶装三氯甲烷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液体库房
|
风险物质
| 三氯甲烷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液体库房桶装物料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搬运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致使化学品包装桶从高处坠落造成破损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 致癌性,类别2 生殖毒性,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m。
|
排险措施
| 1)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服。 2) 立即倒桶或用空桶收集泄漏物。 3)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4) 地面上的泄漏物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集于容器中。 5) 大量泄漏用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
|
污染处置
|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4)桶装甲醇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7。 表6-7 桶装甲醇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液体库房
|
风险物质
| 甲醇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液体库房桶装物料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搬运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致使化学品包装桶从高处坠落造成破损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易燃液体,类别2 急性毒性-经口,类别3* 急性毒性-经皮,类别3*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m。
|
排险措施
| 1) 消除所有点火源。 2)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 3) 立即倒桶或用空桶收集泄漏物。 4)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5) 地面上的泄漏物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6) 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7) 用抗溶性泡沫覆盖或喷水雾,减少蒸发。
|
污染处置
|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5)桶装柴油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8。 表6-8 桶装柴油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液体库房
|
风险物质
| 柴油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液体库房桶装物料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搬运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致使化学品包装桶从高处坠落造成破损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易燃液体,类别3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
排险措施
| 1) 切断火源。 2)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3) 立即倒桶或用空桶收集泄漏物。 4)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5) 地面上的泄漏物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
污染处置
|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6)桶装丙酮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9。 表6-9 桶装丙酮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液体库房
|
风险物质
| 丙酮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液体库房桶装物料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搬运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致使化学品包装桶从高处坠落造成破损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易燃液体,类别3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
排险措施
| 1) 切断火源。 2)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3) 立即倒桶或用空桶收集泄漏物。 4)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5) 地面上的泄漏物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
污染处置
|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6.3.3冷冻站 液氨储罐泄漏应急处置措施见表6-10。 表6-10 冷冻站液氨储罐泄漏应急处置措施风险点位名称
| 冷冻站
|
风险物质
| 液氨
|
事件情景
| 异常状况
| 现场人员发现储罐区液氨发生泄漏。
|
事件原因
| 设备老化腐蚀严重,维护保养不到位,致使储罐的输出管道法兰连接处发生泄漏。
|
危害程度
| 易燃气体,类别2 加压气体 急性毒性-吸入,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
处置措施
| 应急报告
| 发现者à当班班长à车间负责人à应急救援指挥部
|
现场隔离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2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800m、夜晚2300m。
|
排险措施
| 1) 消除所有点火源。 2)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 3) 液化气体泄漏,应注意防冻伤。 4)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5)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6) 用醋酸或其它稀酸中和。也可以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
污染处置
|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应急撤离
| 事故处置完毕后,撤离警戒线,撤除应急措施。
|
6.3.4火灾事故废水应急处置措施 及时封堵雨水排口,利用厂区内事故池收集事故废水,严禁事故废水经雨水管网进入外环境。 6.3.5环境保护目标应急措施 1)可能受影响区域、水体 公司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可能受影响的区域为周边水、土壤环境。 2)可能受影响人员疏散方式、方法、地点 根据突发环境事故的可能影响范围,应立即通知该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将可能受影响的人员安全疏散至上风向安全地带。 3)可能受影响单位、社区人员基本保护措施及防护方法 派遣公司内熟悉情况的相关人员根据突发事故的实际情况,指导可能受影响单位、社区人员釆取相应基本保护措施,并进行正确防护。 主要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有:按照正确的疏散路线撤离,避免穿越危险区域,不与泄漏物质直接接触。 4)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若突发环境事故影响到周边区域,在关键路口和交通道路上派人把守,杜绝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并负责疏导公路运输,确保应急救援人员和车辆的进出通畅。 5)临时安置场所 根据突发事故的影响范围,在上风向安全距离外设置临时安置场所,供可能受影响单位、社区人员撤离后的临时安置。 6.3.6应急处置及控制措施 6.3.6.1应急处置方式、方法 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抢险、救援。发生泄漏应立即釆取堵漏措施,发生火灾应立即利用消防设施和器材进行扑救。同时,疏散有关人员,切断危险源,迅速转移事故未波及到的剩余危险物品,防止事态的扩大。现场受伤人员严重者应及时送往医院就医。 6.3.6.2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请求环保局进行实时监测。 在现场监测或抢险的人员若发现异常情况,可能危及生命健康安全时,应立即报告并立即沿安全通道撤到安全地点。
7应急监测
公司目前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立即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掌握第一手基本资料,同时,立即联系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当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人员到达后,应积极配合其进行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情况,配合环境监测部门迅速确定污染物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次、项目和方法等),及时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7.1应急监测方案
1)监测项目
根据事故类型和排放物质确定。
环境空气:氨、氯化氢、甲醛等
地表水:环境风险物质
2)监测区域
大气环境:事故发生地周边区域(根据事故排放量定监测范围)
(3)监测频率
主要依据现场污染状况确定。事故刚发生时,采样平率可适当增加,待摸清污染物变化规律后,可减少采样频次。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7.2区域应急监测能力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因本单位监测能力不够,需立即请求大足区环境监测站支援。
8应急终止
8.1应急终止的条件及程序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终止应急行动: 1)污染事故得到完全控制,污染危险已经消除; 2)污染物的泄露或释放,经监测符合相关规定; 3)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已被彻底消除; 4)对事故相关险情已处置完毕,应急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用了必要的防护措施,周边人群的危害将至较低水平,并无二次危害可能。 突发环境事件终止应按照以下程序执行: 1)应急处置人员报告事故相关险情已处置完毕,或由事故责任部门提出应急终止,经总指挥批准; 2)由总指挥下达应急终止命令,宣布应急行动结束; 3)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组织设施设备的抢修等,尽快恢复正常生产。8.2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应急处置人员接到应急状态解除通知后,应清理好抢险物资方可撤离事故现场。应急工作结束后,总指挥应指定相关人员完成如下事项: 1)按规定写出书面报告。需要向政府部门报送的,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事件类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事故原因、污染源、主要污染性质; (3)事故的简要经过、人员受害情况、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统计; (4)事故抢救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5)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6)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2)事故调查组尽快调查事故原因。 3)事故发生车间(部门)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和原始资料收集工作,向事故调查组移交相关资料;得到事故调查组同意后,才可开始现场的恢复重建工作; 4)组织编写应急救援工作总结,作为应急预案评审、修订的重要资料。9后期处置
9.1事故现场保护
成立调查小组对现场进行摄像、拍片等取证分析,开展事故调查。禁止其他无关人员进入,确保事故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9.2事故污染物处理
本着科学处理、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则对因发生事故而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9.3生态恢复
若突发环境事件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公司应调查其程度,给予适当补偿,积极协助相关人员釆用乡土物种种树、植草。农作物受到损坏,应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9.4善后
协调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包括受伤人员及受影响人员的慰问、安置与补偿,现场清理与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等。9.5处置效果和应急经验总结
突发环境事件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由应急办公室分析总结应急处置经验教训,对抢险过程和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10应急保障
10.1队伍保障
1)组建内部应急队伍,加强应急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使应急队伍规模和人员技能满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应急培训、预案宣传和演练。如有人员调离,应及时补充。 2)当内部救援力量无法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时,应由总指挥向外部救援机构、大足区环保局、区政府等部门联系,请求协调救援力量。同时应说明事故性质、事态大小、风险物质有关理化性质、所需增援的救护器材及人员接应方式等。10.2应急装备物资
根据事故情景,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处置装备及物资,发生事故时,确保各种应急装备及物资都能及时调配到应急现场。应急装备及物资见附件3。10.3资金保障
应急专项资金来自于每年的安全投入,实行专款专用,专人负责,统一资金支付使用,主要用于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等。10.4应急联动保障
与外部救援机构、周边社区和临近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促进相互配合。在应急期间,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应急措施的衔接和配合。10.5技术保障
应急办公室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人才资源和技术设备设施资源,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科学研究,加强环境监测、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技术研发,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技术水平。10.6交通运输保障
应急响应时,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交通资源,保证及时调运应急抢险、处置人员、装备及物资。调集的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均应保证性能完好,并处于紧急待命状态;驾驶员应作好抢险运输准备,尽快了解事故情况及相应环境风险物质性质,熟悉运输线路,釆取相应防护准备措施,随时接受调配。10.7通信保障
应急处置相关人员手机24小时开通,保证需要时能联系到相关人员和部门。应急处置有关人员、外部救援单位、政府有关部门的应急有效联系电话见附件。 11 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
11.1宣传
企业应向员工说明本单位所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广泛宣传突发环境事件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应急常识。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应急能力。掌握预案、应用预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1.2培训
1)应急管理、处置人员的培训 公司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应急管理、处置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内容、消防器材的使用及维护保养、事故处置程序、事故处理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及自救、互救知识等。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2)员工培训 全员培训:个人的职责、危害信息和防护措施,通报、警告和通讯程序,疏散和避难的职责与程序,一般应急设备的位置和使用,应急程序的终止。 新员工:进厂必须培训合格方才上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内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器材的使用、岗位应急救援措施、紧急撤离方法、风向识别方法等。11.3应急演练
11.3.1演练基本内容演练的类型 应急预案演练内容包括泄漏或火灾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系统的启动,第一时间的处理,现场处置组如何联系和赶赴现场,现场的抢救和维持,受伤救护,对外联系,与专业消防部门的配合等情况。演练必须要有演练计划,并通过批准。 11.3.2演练频次 应急演练的演练原则上不少于每年1次。 11.3.3演练基本内容 演练内容包括事故报告、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的使用、人员的撤离及疏散、应急监测及中止等。 通过定期的演练,提高企业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同时作好演练记录。 11.3.4演练的参与人员 1)参演人员: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作出真实情景响应行动的人员。具体任务:(1)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2)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3)管理各类应急资源;(4)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 2)控制人员:即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具体任务:(1)确保演练项目得到充分进行,以利评价;(2)确保演练任务量和挑战性;(3)确保演练进度;(4)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和问题;(5)保障演练过程安全。 3)模拟人员: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具体任务:(1)扮演、替代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2)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3)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 4)评价人员: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主要任务:(1)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观察演练结果;(2)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计划进行。 5)观摩人员: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12预案的更新、备案、发布
12.1维护和更新
为适应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和部门或应急资源的变化,结合生产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定期对本预案进行修订更新,内部和外部评审。12.2应急预案备案
应急预案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报大足区环保局备案。12.3应急预案的发布与实施
本预案自公司董事长批准,以公司文件印发,自发文之日起生效。 本预案由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负责制定和解释。13附录
附件1 应急救援联系电话 附件2 外部救援机构联系电话 附件3 应急装备及物资清单 附图1 地理位置图 附图2 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图 附图3 平面布置及雨污管网图 附图4 应急疏散路线图
附件1 应急救援联系电话 序号
| 应急组织机构
| 职务
| 姓名
| 部门及职务
| 通讯联络方式
|
1
| 应急 指挥部
| 总指挥
| 王定超
| 董事长
| 13908312261
|
副总指挥
| 邓大华
| 厂长
| 13983130841
|
成员
| 陈名友
| 生产副厂长
| 15123910805
|
黄伟
| 设备安全副厂长
| 13527306775
|
王萍
| 厂部主任
| 13308333523
|
2
| 现场处置组
| 组长
| 陈名友
| 生产副厂长
| 15123910805
|
成员
| 旷治全
| 维修组组长
| 15213297911
|
肖献勇
| 维修组成员
| 15213042771
|
高宏焱
| 义务消防队队长
| 15923251117
|
姚朝彬
| 2402车间负责人
| 13108992003
|
高宏文
| 综合车间负责人
| 15223489128
|
陈东
| Q743车间负责人
| 13893105383
|
3
| 应急协调组
| 组长
| 王萍
| 厂部主任
| 13308333523
|
成员
| 黎小燕
| 工会主席
| 13368207975
|
谭政军
| 员工
| 13996275070
|
周康生
| 员工
| 13808330005
|
4
| 综合保障组
| 组长
| 黄伟
| 设备安全副厂长
| 13527306775
|
成员
| 左世刚
| 库房管理负责人
| 13929921499
|
朱莲
| 检测组组长
| 18223092727
|
王洪
| 废水处理站负责人
| 13883148715
|
附件2 外部救援机构联系电话 特殊电话号码
|
火警电话
| 119
|
急救电话
| 120
|
报警电话
| 110
|
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 122
|
政府机构应急联系电话
|
宝兴镇政府
| 43367134
|
宝兴镇安监办
| 43367039
|
宝兴居委会
| 13883016552
|
宝兴中学电话
| 43367022/18983461898
|
大足区安监局
| 危化43763989/应急43765367
|
大足区环保局
| 监察43724516、 污控43766107、 应急43726805
|
宝兴派出所
| 435221100
|
附件3 应急装备及物资清单名 称
| 数量
| 规格
| 存放位置
| 负责人
| 电话
|
消防水栓
| 1个
|
| 厂大门内侧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1个
|
| 厂应急水池旁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消防箱
| 1个
|
| 厂大门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1个
|
| 库房门边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2个
|
| 生产车间门边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干粉灭火器
| 20个
| 4Kg
| 消防箱内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2个
| 4Kg
| 化验室旁边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6个
| 4Kg
| 生产车间重点岗位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1个
| 35Kg
| 厂大门内侧消防室
| 况志全
| 15213297911
|
应急灯
| 2个
|
| 生产车间墙壁
| 姚朝彬
| 13108992003
|
报警锣
| 1个
|
| 生产部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移动抽水机
| 1个
|
| 厂大门内侧消防室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消防沙
| 5吨
|
| 车间门外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消防沙袋
| 20袋
|
| 车间门外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活性炭
| 0.5吨
|
| 原料库房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防毒面具
| 10个
|
| 劳保库房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防毒口罩
| 50个
|
| 劳保库房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空气呼吸器
| 2个
|
| 应急物质专库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洗眼器
| 2个
|
| 2402生产车和原料库门旁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警械带
| 2圈
|
| 应急物质专库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锥形警示筒
| 5个
|
| 应急物质专库
| 左世刚
| 13929921499
|
急救箱
| 1个
|
| 安全环保部办公室门旁
|
|
|
附图1地理位置图
附图2 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图
附图3平面布置图及雨污管网图
附图4应急疏散路线图
